2003年4月“新闻学概论”考前串讲(1)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新闻的本源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承认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基本原理的含义有三:
1. 有事实才有新闻
2. 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
3. 已经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成现实地猜测和设想不是新闻
二、新闻的特性
新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主要具有以下的特性:
1. 新鲜:时新性与知新性的兼有和统一
2. 真实:纪实性和选择性的兼有和统一
3. 及时又公开的传播。这是新闻的传播特性。
三、新闻的定义
* 陆式定义(我国最权威的新闻定义):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此定义的优点是:A 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明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实体;
B 突出了“新近发生”这一新闻的主要特性;
C 文字简明扼要,易记易传。
缺点是:注重了事实和报道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受众的地位。
* 范式定义: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说,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此定义的优点是:A 突出的新闻对受众所具有的需知性;
B 强调了新闻对受众的未知性即知新性;
C指明新闻不是一般事实,而是重要事实。
缺点是:忽略的传播者的地位;忽略了新闻事实的时新性。
四、信息的三种概念
1. 从哲学本体论和现代物理学的高度来看,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及其表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这是事物固有的自然信息。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加以认识,并用文字等符号表述出来,就是人工信息,新闻是人工信息的一种。
2.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考察,信息是认识主体尚且不知的事理,或者说是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消息;
3. 从通讯理论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是不确定性消除的量。
* 小知识点
* 独立形态的新闻传播是从古代报纸——邸报的诞生开始的。
* 唯心主义新闻起源有两类说法,一是“本能说”,二是“意志说”
* 新闻与文学艺术的区别在于:允许不允许想像和虚构。
* 历史与新闻的区别在于:一是反映内容有别:历史以研究史态为主,新闻则集中描述发展变化的最新状态;二是传播方式不同:历史信息公开确不及时传播,新闻则要现炒现卖,尽快传向社会;三是接受对象不同:历史信息的接受者是史学工作者,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社会公众。
* 情报是与新闻血缘关系最近的一种信息,至今难解难分。新闻是及时公开传向社会公众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情报是及时但未必公开传向特定接受者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 新闻事业
一、新闻事业的定义
新闻事业——是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这个定义有以下含义:
1. 新闻事业是机构实体及其活动的总称;
2. 新闻事业中的组织实体是舆论机构;
3. 新闻事业的基本手段是传播新闻信息
二、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事实业是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遇,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
三、新闻事业的总体特性和基本特性
新闻事业的总体特性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通过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影响公众认识,引导社会舆论。新闻事实的基本特性是:
1. 与政治上层建筑相比,新闻事业是精神武器,不是物质手段,对社会公众只有劝服功能,不起强制作用;
2. 与意识形态的其他组成部分相比,新闻事业离政治更近,政治性更强;
3. 用新闻手段反映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靠报道和评价新近事实来引导社会舆论;
4. 同其他信息传播相比,新闻传播具有不间断和无边界的时空特征,能以持续连贯的信息流,迅速持久的覆盖所指向的地域。
四、新闻事业的功能
1. 传播新闻,沟通情况;
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依据:
1) 报道新闻在新闻事业的多种功能中起着支配作用,其他功能往往要靠传播新闻来实现;
2) 新闻传媒必须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新闻事业的功能虽然是多样性的,但只要是新闻传媒,必须把报道新闻放在第一位;
3) 其他功能的发挥都有一定的时新性,对新闻宣传起着一定配合作用。
2. 反映舆情,引导舆论;
3. 倡导科学,介绍知识;这一功能表现在:
1) 首先表现在对愚昧和迷信的斗争上
2) 其次是发表科普文章,向社会公众较为系统地介绍最新科学知识。
3) 第三方面是通过经常性的新闻报道,向社会公众介绍大量的科学知识,这是新闻媒价传播知识最主要的方式。
4. 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我国新闻事业提供娱乐、丰富文化生活的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 适应广大城乡青少年以及社会各层面的需求,传送反映时代节奏加快和现代生活情趣的影视作品和电影歌曲,大力普及情调健康的“大众文化”;
2) 介绍推荐品位较高的高雅文化,提高“大众文化”的品位和高雅文化的普及率;
3) 报道和传播体育赛事,既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又满足健康的文化消费;
4) 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繁荣旅游业和旅游文化;
5) 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生活休闲。
5. 刊播广告,服务经济这是新闻事业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刊播广告对企业、消费者、以及新闻媒介本身,都十分有益,具体表现是:
1) 企业要推销产品,必须进行广告宣传,在新闻媒价上做广告,是做为理想的传播手段;
2) 消费者通过新闻媒介的广告了解产品和商情,是指导消费最为方便的途径;
3) 新闻传媒的主人收入,是通过刊播广告现时获得的,广告收入是新闻事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保障。
五、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与社会性的原因及二者的关系
1. 新闻事业之所以必然带有阶级性:
1) 根本原因是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是剥削和被剥削的阶级对立关系,新闻事业作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一定会反映经济基础中阶级对立的关系。在经济领域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就是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同时也会拥有新闻资产,成为新闻事业的主人。
2) 资产阶级新闻学历来否认和回避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传媒极力标榜自己在阶级之间的中立和超脱。然而,回避和掩盖总是无济于事的,新闻事业在激烈的阶级对立中难免成为站在一定立场上的政治工具。
3) 应当承认,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有其特殊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报道事实和评价事实来实现。报道新闻必然会的选择,选择就是倾向和意见,其中包括阶级倾向和政治观点。
2. 与新闻事实阶级性相对应的,是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指的是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级的社会公众提供无差别服务的性质和功能,其客观依据是:
1) 新闻传播的一部分内容是没有阶级性的。没有阶级性的传播内容除了自然现象外,更主要的是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生活;
2) 属于某一阶级和集团的新闻传媒,都会追求社会公众更广泛的认同;
3) 新闻事业天然具有的中介性,使之不能不如实报道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的不同态势。
3. 新闻社会性是实现新闻阶级性的必经之路,而出色的传媒,出色的报道,历来都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六、新闻事业最终形成的标志
1. 有了专业化的传播机构和专门化的从业人员,传播新闻成了一种固定的职业(最重要的标志);
2. 形成了具有新闻需求的受众群,也就是有了广阔的新闻市场
3. 非手工操作的传播工具
4. 规模较大和持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活动
5. 实现了传播方式由:“点——点”到“点——面“的转变
七、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
1. 生产社会化程度带来的信息需求增长,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实质是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要素整合的有机统一,生产过程的细化和整合,必须靠更加频繁细密的信息交往来实现。这是新闻传播活动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率的根本动力。
2. 近代新闻事业是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市场既是物资交易中心,也是信息交往中心,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对信息沟通依赖性很强。
为了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劳动,为了获取他人的产品和推销自己的产品,都需要信息交往先行,离了信息交往无法实现。到这时,新闻信息市场信息业已开成,新闻事业的产床就铺设完备了。
3. 社会经济形态决定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体制
社会经济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基主要成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产生后和发展了的新闻事业具有由所处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决定的社会性质和管理体制。
4. 技术进步政治民主文化发达的程度,是制约新闻事业发展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条件
技术进步是提高新闻生产力的首要因素,随着科技发展节奏的加快,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加速状态。
政治民主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权利保证,没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就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可能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
新闻传播本来属于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传播主体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胜任普及文化知识和传播精神文明的工作;接受主体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形成较强的接受新闻和消化吸收精神文明成果的能力。
八、新闻事业的发展阶段
1. 以传媒结构变化划分为:报业阶段、多种媒体共存阶级、多媒体阶段
2. 以社会形态和传播制度划分为:集权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集团垄断阶段、社会主义阶段
九、舆论的定义及舆论行为的要素
舆论学的创始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一书中,认为:舆论是公众或许多人对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或事件)公开发表出来的意见。
舆论行为的三个要素:1. 即数量相当多的人;
2. 舆论客体即被主体评价的时局和事态;
3. 舆论的形态,即社会公众评价出来的意见。
十、舆论的特征:时评性、倾向性、群众性、公开性、非决策性
十一、舆论持续和消退的三个阶段
1. 获知事态议论纷纷的阶段;
2. 各种意见交流交锋的过程;
3. 促成事物转化,特定舆论消退的阶段
十二、新闻传播媒介对于表达和引导社会舆论具有的明显优势
1. 通过及时公开地传播新闻事实,迅速形成社会的注意中心和议论中心,也就是为社会设置了舆论话题。
2. 通过持续不断定新闻报道,向社会公众提供充分的事实,用客观事实的雄辩力量支持正确的看法和意见。
3. 刊播不同看法的稿件,适当开展讨论,发表传播者的评论文章,进行思想交流和交锋,使社会公众的认识即舆论进一步深化、并尽力把各种看法统一到正确意见的主流中来。
4. 及时通报问题的解决的进程。
* 小知识点
* 舆论机构——是指调查、表达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机关团体,包括新闻、出版、宣传以及民间调查等社会组织。基中,新闻宣传机构被称为社会舆论中心,它的一切活动都有是为了实现社会舆论的反映和调整。
* 1926年9月1日,以天津新记公司名义续刊出版的《大公报》,声言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办报方针。
* 1957年3月,毛泽东在同新闻界代表的谈话中曾说过,他主张报纸“登些琴棋书画之类”。
* 报纸的优势:质地稳、传量大、易保存、可以反复阅读、善做深度报道;
* 电视的优势:动态画面的独特语言,传递视听兼备、声图并茂的信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新闻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形象的感染力
* 电台的优势:便捷、经济、声情并茂、普及性强
*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
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征
1. 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新闻事业不能私有化,人民永远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
在我国,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这样的生产关系必然要求精神生产部门和思想上层建筑领域的新闻资产,一律实行社会公有制度,不允许外资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渗透和控制。
2. 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宣传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甚至还存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经济剥削,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目标。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新闻宣传一定要把远大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新闻报道和教育人民群众。
3.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新闻媒体间的良性竞争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舆论机构,各种媒体以及不同新闻单位之间奋斗目标一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各种新闻联播媒体把竞争作为前进的支力,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步伐和口径,各自发展各自的优势,显示自己的特色,共同完成报道新闻和引导舆论的任务。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和明显优势。
4.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改变了纯计划经济时期一切支付都依靠拔款的旧路,把事业单位当做企业来经营,通过自收自支的途径获得维持生存和壮大实力的经济保证。但是投入市场运作的传媒经营属于全民所有的舆论工具,支撑的是精神产品——新闻信息的生产。这就决定了新闻的采集编播不能以市场为取向,不能实行纯商业化运作,不能把传媒赢利放在第一位,一定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针,必须把实现正确舆为论导向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
三、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表现
1.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实行资产私有,资本家阶级是它的主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实行资产公有,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
2.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以个人主义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
3.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存在所有者之间的无序竞争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存在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前提下,由党和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协作和竞争;
4.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以市场为取向,把**放在第一位,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这种区别,是两种新闻事业本质属性上存在的尖锐对立。
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含义及中国新闻改革的三个阶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其本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的民族特色,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含义。
20年间,中国的新闻改大体走过如下和个阶级:
1.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脱离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桎梏。
2. 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开始改革新闻事业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新的报业结构初步形成,广播电视的传媒结构开始调整。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新闻机构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报刊的结构调整基本完成,电子传媒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五大原则
* 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舆论监督原则
六、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是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
七、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特征
1.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新闻资产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
2.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剥削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新闻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3.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运作的彻底商业化
4. 媒体在利益对立中开展激烈竞争
*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的实质
一切新闻报道就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真实也是新闻特有的优势所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
真实对于新闻存在和发挥影响力的决定性作用,使它成为新闻报道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真实性自然也成为一切新闻传媒普遍提倡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真实性原则的要求
1. 具体事实真实准确,这是新闻最起码的要求,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A. 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
B. 新闻所引用的材料必须准确可靠;
C. 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必须完全真实,而且要做到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2. 概括性事实真实客观。对概括性事实同样要求做到真实、客观、准确、全面、符合实际,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3. 真实性原则的更高要求:本质事实。
1) 所谓本质真实,是指新闻报道要反映出事物的内在品质和规律。
2) 我们不否认“四人帮”一伙打着“本质事实”的幌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搞了许多假报道,但是实事求是的说,社会主义的新闻报道确实有一个反映生活本质、时代本质和历史本质的问题
3) 对本质真实论的要求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新闻报道都要做到反映事物的本质
4) 其实,大量的深度报道,包括一超级解释性报道、评述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以及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新闻评述等等,都属于将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结合的报道。
5) 本质真实是指新闻报道要反映出事物的内在品质和规律。新闻报道不能仅仅要求所报道事物的表面的、现象的真实,而应当尽可能做到全面、深刻地反映事物内在品质和规律,即应力求做到对所报道事物的整体上的、宏观上和本质上的把握。这即是整体真实、宏观真实的涵义,也是本质真实的涵义。
三、新闻失实的原因和如何保真
1. 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新闻失实一般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类。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 政治需要,公开造假;
* 于己不利,隐匿真情;
* 宣传典型,任意拔高;
* 屈从压力,写昧心稿;
* 唯利是图,编造新闻;
* 粗枝大叶,调查不实;
* 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 知识贫乏,不懂装懂;
* 全理想像,添枝加叶;
*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2.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A政治的原因 B社会的原因 C 思想和工作作风的原因
3. 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象要做到: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
2. 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保持冷静头脑,防止片面性;
3. 健全法规,依法治本;
4. 严守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
5. 提高队伍素养,弘扬职业道德;
6.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错误
* 小知识点
*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过“准确对于报纸就如贞操对于妇女一样重要”,发表了“准确、准确、再准确”的警句。
* 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期提出“真实”和“纯洁”是报刊的本质。他认为报刊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应当“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
* 列宁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有句名言“我们应当说真话,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吹牛撒谎是道义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
* 毛泽东在1925年,提出《政治周报》十分之九应是实际事实之叙述,只有十分之一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来打破反革命的宣传。1945年,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
* 刘少奇在1948年对华亲记者团的讲话中指出,新闻工作“第一要真实”,“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
* 周恩来说这“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 1947年,针对当时解放区一些报纸在土地改革宣传中出现的一些失实报道和错误倾向,解放区新闻界开展了一场“反客里空”运动。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承认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基本原理的含义有三:
1. 有事实才有新闻
2. 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
3. 已经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成现实地猜测和设想不是新闻
二、新闻的特性
新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主要具有以下的特性:
1. 新鲜:时新性与知新性的兼有和统一
2. 真实:纪实性和选择性的兼有和统一
3. 及时又公开的传播。这是新闻的传播特性。
三、新闻的定义
* 陆式定义(我国最权威的新闻定义):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此定义的优点是:A 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明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实体;
B 突出了“新近发生”这一新闻的主要特性;
C 文字简明扼要,易记易传。
缺点是:注重了事实和报道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受众的地位。
* 范式定义: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说,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此定义的优点是:A 突出的新闻对受众所具有的需知性;
B 强调了新闻对受众的未知性即知新性;
C指明新闻不是一般事实,而是重要事实。
缺点是:忽略的传播者的地位;忽略了新闻事实的时新性。
四、信息的三种概念
1. 从哲学本体论和现代物理学的高度来看,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及其表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这是事物固有的自然信息。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加以认识,并用文字等符号表述出来,就是人工信息,新闻是人工信息的一种。
2.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考察,信息是认识主体尚且不知的事理,或者说是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消息;
3. 从通讯理论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是不确定性消除的量。
* 小知识点
* 独立形态的新闻传播是从古代报纸——邸报的诞生开始的。
* 唯心主义新闻起源有两类说法,一是“本能说”,二是“意志说”
* 新闻与文学艺术的区别在于:允许不允许想像和虚构。
* 历史与新闻的区别在于:一是反映内容有别:历史以研究史态为主,新闻则集中描述发展变化的最新状态;二是传播方式不同:历史信息公开确不及时传播,新闻则要现炒现卖,尽快传向社会;三是接受对象不同:历史信息的接受者是史学工作者,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社会公众。
* 情报是与新闻血缘关系最近的一种信息,至今难解难分。新闻是及时公开传向社会公众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情报是及时但未必公开传向特定接受者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 新闻事业
一、新闻事业的定义
新闻事业——是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这个定义有以下含义:
1. 新闻事业是机构实体及其活动的总称;
2. 新闻事业中的组织实体是舆论机构;
3. 新闻事业的基本手段是传播新闻信息
二、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事实业是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遇,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
三、新闻事业的总体特性和基本特性
新闻事业的总体特性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通过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影响公众认识,引导社会舆论。新闻事实的基本特性是:
1. 与政治上层建筑相比,新闻事业是精神武器,不是物质手段,对社会公众只有劝服功能,不起强制作用;
2. 与意识形态的其他组成部分相比,新闻事业离政治更近,政治性更强;
3. 用新闻手段反映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靠报道和评价新近事实来引导社会舆论;
4. 同其他信息传播相比,新闻传播具有不间断和无边界的时空特征,能以持续连贯的信息流,迅速持久的覆盖所指向的地域。
四、新闻事业的功能
1. 传播新闻,沟通情况;
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依据:
1) 报道新闻在新闻事业的多种功能中起着支配作用,其他功能往往要靠传播新闻来实现;
2) 新闻传媒必须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新闻事业的功能虽然是多样性的,但只要是新闻传媒,必须把报道新闻放在第一位;
3) 其他功能的发挥都有一定的时新性,对新闻宣传起着一定配合作用。
2. 反映舆情,引导舆论;
3. 倡导科学,介绍知识;这一功能表现在:
1) 首先表现在对愚昧和迷信的斗争上
2) 其次是发表科普文章,向社会公众较为系统地介绍最新科学知识。
3) 第三方面是通过经常性的新闻报道,向社会公众介绍大量的科学知识,这是新闻媒价传播知识最主要的方式。
4. 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我国新闻事业提供娱乐、丰富文化生活的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 适应广大城乡青少年以及社会各层面的需求,传送反映时代节奏加快和现代生活情趣的影视作品和电影歌曲,大力普及情调健康的“大众文化”;
2) 介绍推荐品位较高的高雅文化,提高“大众文化”的品位和高雅文化的普及率;
3) 报道和传播体育赛事,既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又满足健康的文化消费;
4) 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繁荣旅游业和旅游文化;
5) 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生活休闲。
5. 刊播广告,服务经济这是新闻事业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刊播广告对企业、消费者、以及新闻媒介本身,都十分有益,具体表现是:
1) 企业要推销产品,必须进行广告宣传,在新闻媒价上做广告,是做为理想的传播手段;
2) 消费者通过新闻媒介的广告了解产品和商情,是指导消费最为方便的途径;
3) 新闻传媒的主人收入,是通过刊播广告现时获得的,广告收入是新闻事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保障。
五、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与社会性的原因及二者的关系
1. 新闻事业之所以必然带有阶级性:
1) 根本原因是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是剥削和被剥削的阶级对立关系,新闻事业作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一定会反映经济基础中阶级对立的关系。在经济领域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就是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同时也会拥有新闻资产,成为新闻事业的主人。
2) 资产阶级新闻学历来否认和回避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传媒极力标榜自己在阶级之间的中立和超脱。然而,回避和掩盖总是无济于事的,新闻事业在激烈的阶级对立中难免成为站在一定立场上的政治工具。
3) 应当承认,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有其特殊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报道事实和评价事实来实现。报道新闻必然会的选择,选择就是倾向和意见,其中包括阶级倾向和政治观点。
2. 与新闻事实阶级性相对应的,是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指的是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级的社会公众提供无差别服务的性质和功能,其客观依据是:
1) 新闻传播的一部分内容是没有阶级性的。没有阶级性的传播内容除了自然现象外,更主要的是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生活;
2) 属于某一阶级和集团的新闻传媒,都会追求社会公众更广泛的认同;
3) 新闻事业天然具有的中介性,使之不能不如实报道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的不同态势。
3. 新闻社会性是实现新闻阶级性的必经之路,而出色的传媒,出色的报道,历来都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六、新闻事业最终形成的标志
1. 有了专业化的传播机构和专门化的从业人员,传播新闻成了一种固定的职业(最重要的标志);
2. 形成了具有新闻需求的受众群,也就是有了广阔的新闻市场
3. 非手工操作的传播工具
4. 规模较大和持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活动
5. 实现了传播方式由:“点——点”到“点——面“的转变
七、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
1. 生产社会化程度带来的信息需求增长,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实质是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要素整合的有机统一,生产过程的细化和整合,必须靠更加频繁细密的信息交往来实现。这是新闻传播活动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率的根本动力。
2. 近代新闻事业是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市场既是物资交易中心,也是信息交往中心,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对信息沟通依赖性很强。
为了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劳动,为了获取他人的产品和推销自己的产品,都需要信息交往先行,离了信息交往无法实现。到这时,新闻信息市场信息业已开成,新闻事业的产床就铺设完备了。
3. 社会经济形态决定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体制
社会经济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基主要成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产生后和发展了的新闻事业具有由所处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决定的社会性质和管理体制。
4. 技术进步政治民主文化发达的程度,是制约新闻事业发展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条件
技术进步是提高新闻生产力的首要因素,随着科技发展节奏的加快,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加速状态。
政治民主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权利保证,没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就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可能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
新闻传播本来属于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传播主体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胜任普及文化知识和传播精神文明的工作;接受主体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形成较强的接受新闻和消化吸收精神文明成果的能力。
八、新闻事业的发展阶段
1. 以传媒结构变化划分为:报业阶段、多种媒体共存阶级、多媒体阶段
2. 以社会形态和传播制度划分为:集权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集团垄断阶段、社会主义阶段
九、舆论的定义及舆论行为的要素
舆论学的创始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一书中,认为:舆论是公众或许多人对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或事件)公开发表出来的意见。
舆论行为的三个要素:1. 即数量相当多的人;
2. 舆论客体即被主体评价的时局和事态;
3. 舆论的形态,即社会公众评价出来的意见。
十、舆论的特征:时评性、倾向性、群众性、公开性、非决策性
十一、舆论持续和消退的三个阶段
1. 获知事态议论纷纷的阶段;
2. 各种意见交流交锋的过程;
3. 促成事物转化,特定舆论消退的阶段
十二、新闻传播媒介对于表达和引导社会舆论具有的明显优势
1. 通过及时公开地传播新闻事实,迅速形成社会的注意中心和议论中心,也就是为社会设置了舆论话题。
2. 通过持续不断定新闻报道,向社会公众提供充分的事实,用客观事实的雄辩力量支持正确的看法和意见。
3. 刊播不同看法的稿件,适当开展讨论,发表传播者的评论文章,进行思想交流和交锋,使社会公众的认识即舆论进一步深化、并尽力把各种看法统一到正确意见的主流中来。
4. 及时通报问题的解决的进程。
* 小知识点
* 舆论机构——是指调查、表达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机关团体,包括新闻、出版、宣传以及民间调查等社会组织。基中,新闻宣传机构被称为社会舆论中心,它的一切活动都有是为了实现社会舆论的反映和调整。
* 1926年9月1日,以天津新记公司名义续刊出版的《大公报》,声言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办报方针。
* 1957年3月,毛泽东在同新闻界代表的谈话中曾说过,他主张报纸“登些琴棋书画之类”。
* 报纸的优势:质地稳、传量大、易保存、可以反复阅读、善做深度报道;
* 电视的优势:动态画面的独特语言,传递视听兼备、声图并茂的信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新闻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形象的感染力
* 电台的优势:便捷、经济、声情并茂、普及性强
*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
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征
1. 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新闻事业不能私有化,人民永远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
在我国,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这样的生产关系必然要求精神生产部门和思想上层建筑领域的新闻资产,一律实行社会公有制度,不允许外资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渗透和控制。
2. 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宣传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甚至还存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经济剥削,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目标。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新闻宣传一定要把远大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新闻报道和教育人民群众。
3.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新闻媒体间的良性竞争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舆论机构,各种媒体以及不同新闻单位之间奋斗目标一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各种新闻联播媒体把竞争作为前进的支力,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步伐和口径,各自发展各自的优势,显示自己的特色,共同完成报道新闻和引导舆论的任务。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和明显优势。
4.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改变了纯计划经济时期一切支付都依靠拔款的旧路,把事业单位当做企业来经营,通过自收自支的途径获得维持生存和壮大实力的经济保证。但是投入市场运作的传媒经营属于全民所有的舆论工具,支撑的是精神产品——新闻信息的生产。这就决定了新闻的采集编播不能以市场为取向,不能实行纯商业化运作,不能把传媒赢利放在第一位,一定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针,必须把实现正确舆为论导向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
三、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表现
1.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实行资产私有,资本家阶级是它的主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实行资产公有,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
2.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以个人主义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
3.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存在所有者之间的无序竞争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存在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前提下,由党和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协作和竞争;
4.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以市场为取向,把**放在第一位,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这种区别,是两种新闻事业本质属性上存在的尖锐对立。
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含义及中国新闻改革的三个阶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其本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的民族特色,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含义。
20年间,中国的新闻改大体走过如下和个阶级:
1.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脱离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桎梏。
2. 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开始改革新闻事业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新的报业结构初步形成,广播电视的传媒结构开始调整。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新闻机构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报刊的结构调整基本完成,电子传媒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五大原则
* 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舆论监督原则
六、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是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
七、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特征
1.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新闻资产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
2.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剥削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新闻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3.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运作的彻底商业化
4. 媒体在利益对立中开展激烈竞争
*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的实质
一切新闻报道就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真实也是新闻特有的优势所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
真实对于新闻存在和发挥影响力的决定性作用,使它成为新闻报道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真实性自然也成为一切新闻传媒普遍提倡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真实性原则的要求
1. 具体事实真实准确,这是新闻最起码的要求,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A. 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
B. 新闻所引用的材料必须准确可靠;
C. 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必须完全真实,而且要做到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2. 概括性事实真实客观。对概括性事实同样要求做到真实、客观、准确、全面、符合实际,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3. 真实性原则的更高要求:本质事实。
1) 所谓本质真实,是指新闻报道要反映出事物的内在品质和规律。
2) 我们不否认“四人帮”一伙打着“本质事实”的幌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搞了许多假报道,但是实事求是的说,社会主义的新闻报道确实有一个反映生活本质、时代本质和历史本质的问题
3) 对本质真实论的要求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新闻报道都要做到反映事物的本质
4) 其实,大量的深度报道,包括一超级解释性报道、评述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以及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新闻评述等等,都属于将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结合的报道。
5) 本质真实是指新闻报道要反映出事物的内在品质和规律。新闻报道不能仅仅要求所报道事物的表面的、现象的真实,而应当尽可能做到全面、深刻地反映事物内在品质和规律,即应力求做到对所报道事物的整体上的、宏观上和本质上的把握。这即是整体真实、宏观真实的涵义,也是本质真实的涵义。
三、新闻失实的原因和如何保真
1. 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新闻失实一般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类。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 政治需要,公开造假;
* 于己不利,隐匿真情;
* 宣传典型,任意拔高;
* 屈从压力,写昧心稿;
* 唯利是图,编造新闻;
* 粗枝大叶,调查不实;
* 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 知识贫乏,不懂装懂;
* 全理想像,添枝加叶;
*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2.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A政治的原因 B社会的原因 C 思想和工作作风的原因
3. 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象要做到: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
2. 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保持冷静头脑,防止片面性;
3. 健全法规,依法治本;
4. 严守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
5. 提高队伍素养,弘扬职业道德;
6.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错误
* 小知识点
*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过“准确对于报纸就如贞操对于妇女一样重要”,发表了“准确、准确、再准确”的警句。
* 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期提出“真实”和“纯洁”是报刊的本质。他认为报刊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应当“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
* 列宁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有句名言“我们应当说真话,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吹牛撒谎是道义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
* 毛泽东在1925年,提出《政治周报》十分之九应是实际事实之叙述,只有十分之一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来打破反革命的宣传。1945年,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
* 刘少奇在1948年对华亲记者团的讲话中指出,新闻工作“第一要真实”,“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
* 周恩来说这“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 1947年,针对当时解放区一些报纸在土地改革宣传中出现的一些失实报道和错误倾向,解放区新闻界开展了一场“反客里空”运动。
本文标签:江西自考 串讲笔记 2003年4月“新闻学概论”考前串讲(1)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jx.cn)
《江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相关《2003年4月“新闻学概论”考前串讲(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