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考证打印入口

中药鉴定学学习笔记 近代中药鉴定概况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8:36 编辑整理:江西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国内近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解放前,这期间国外医药学大量传入我国,中药鉴定工作在国外科技和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有一定的进展,但著名的著作和成绩甚少,主要著作有:
    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辨》(1927年),对110种中药的产地、形态、气味、主治等方面作了真伪对比。
    丁福保著《中药浅说》(1933年),从化学实验角度分析和解释中药,引进了化学鉴定方法。
    赵燏黄、徐伯鋆等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生药学》上编(1934年),接着叶三多广集西欧及日本书籍的有关资料,写出了《生药学》下编(1937年)。上下两编《生药学》的内容,大多着重于介绍外国书中收载的或是供西医应用的生药。对我国常用中药则收载较少。但是它引进了现代鉴定药材的理论和方法,这对后来应用“生药学”的现代鉴定知识和技术,整理研究中药,起到了先导作用。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中医中药事业十分重视,中药鉴定工作也得到快速的发展。1964年就开出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材鉴定学(后改为中药鉴定学)。1977年正式出版全国协编教材,其后作为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在全国20多所中医学院使用,1980年、1986年又两次编写。
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组织专家已对200余种(类)常用中药进行了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每种中药包括文献查考、药源调查、分类学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商品鉴定、化学成分、理化分析、采收加工、药理实验、结论和建议等十项。并出版了相关专著《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这项研究无论学术意义或生产开发的社会、经济价值都是很高的。
    中药鉴定学科的发展概括起来分为下面五个方面:
    1. 本草考证  现今已对200多个中药品种进行了全面考证,并出版了《历代中药文献精华》、《本草学》等专著,辑复了《唐新修本草》等,出版了《本草纲目》校点本、《滇南本草》校订本等著名本草。更为可贵的是,对中药的本草考证,已成为中药品种的整理、新药的研制、国家药品标准的制订等必不可少的内容。如细辛的药用品种,青蒿的抗疟作用、何首乌的消炎作用和曼陀罗的麻醉作用等都是从本草中发掘出来的。
    2.基源鉴定  通过多次药源普查和品种整理研究,特别是“七·五’、“八·五’攻关品种的完成,对一些常用中药基本上搞清了品种和多基源中全国使用的主流情况。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新华本草纲要》、《中华本草》。解放以来《中国药典》先后出版了六版药典,其中后五版已将中药材、中成药单编为各版的一部,同时还出版了卫生部药品标准、各省、自治区也出版了地方习用中药标准。药品标准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使药用的基源更明确、法定有效。
    其他论述中药品种方面的著作也不少,如《中国药用动物志》、《中药材品种论述》、《中药鉴别手册》等。
    3.性状鉴定  性状特征是一个药材客观具有的基本形态,性状鉴别是广大中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大量药学著作中,如《药材资料汇编》、《药材学》、《中草药学》、《生药学》、《中药材手册》、《中药材真伪鉴别》、《中药材鉴别彩照集》、《中国药材商品学》、《动物药材鉴别》、《中国药用植物种子的形态鉴别》等,性状鉴定都占有重要地位。
    4、显微鉴定  显微鉴定作为鉴别中药、中成药的手段之一、发展也是很快的。特别是在药材及类似品、混淆品、外形相似或一些同属的近缘植物的区别上离不了它。有关的著作除《中国药典》、《中药志》、《中药鉴定学》、《生药学》等各种综合性书外,还出版了专著多本,如《中药粉末显微鉴定资料》、《中药粉末显微鉴别手册》、《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叶类药材显微鉴定》、《常用中药材组织粉末图解》等.当前中药的显微鉴定不仅用在单味药,也大量使用在中药复方方面。近年来应用扫描电镜来鉴定中药的报道不少,应用电子计算机检索中药显微特征来鉴定中药也取得一定进展。
    5.理化鉴定  近20多年前中药材的理化鉴定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单味药的化学成分研究不多,有效成分和主成分也不明确;另一方面鉴定的方法不多,分析仪器也较落后。
    随着中药成分研究工作不断发展,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新的理化方法不断扩大和引用,使中药的理化分析工作发展很快。有的过去只用在分析化学结构上的仪器,发展到对中药及浸出物的分析,使许多手段成为当前中药鉴定工作的热点。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气相色谱、气质联仪、薄层层析和薄层光密度法、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蛋白电泳、微量元素分析、扫描电镜等。在这个期间出版了不少专著,如《中草药成分化学》。《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法》、《天然药物化学》、《中成药分析》、《中药制剂分析》等,理化分析方法的发展,对单味药的定性和定量有很大突破,对中成药的质量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国外生药学科的发展概况
    国外医药的发展,以埃及与印度为最早。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纸草本”及其后印度的寿命吠陀经(Ajur Veda)中均已有药物的记载。公元77年前后,希腊医生Dioscorides编著“De Materia Medica”(药物学)一书,记载了约600种生药,此书直至15世纪在药物学及植物学上仍占重要地位。古罗马对药学的发展也有推进。如Pliny(公元23~79年)所著“Historia”,简略地记述了近1000种植物,其中很多可供药用。前苏联在十一世纪以前,也多半应用野生药草治病,其古代就有了含义和“本草”相当的记载药物的书籍。
    1815年德国人C.A.Seydler发表了“Analecta Pharmacognostica”一文以后,德国学者相继出版了以讨论植物性和动物性药物为主的著作,称为“Pharmacognosie”,后传入日本译为“生药学”。日本药学的历史,远较我国为迟。其本草学的书籍,大多引用和研究我国历代本草。1803年小野澜山根据我国《本草纲目》著成《本草纲目启蒙》一书,成为日本研究我国药物的重要依据。1828年岩崎常正著《本草图谱》,收载药草2000余种,为现代研究生药的重要参考书。明治维新以后,努力吸收各方面新的科学成就,旧日的本草发展为现代的生药学。1890年下山顺一郎编著的第一版“生药学’出版。1803年法国Derosne等发现生物碱为生药的一种成分,1806年德国人Sertrner自阿片中提出了吗啡碱,此后开始了生药有效成分的研究。1838年德国学者Schleiden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构造的基本单位以后,显微镜也被用来研究生药的内部构造。1857年,Schleiden发表了“Grundniss der Pharmakognosie des Pflanzenreiches”(植物性生药学基础)一书,描述了许多生药的显微构造。其后,Berg于1865年,Vogl于1887年先后发表了生药解剖图谱,于是利用显微镜来鉴定生药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生药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期间,化学的定性定量方法也应用到生药鉴定工作中。其后,生药学的研究沿着形态学(宏观和微观)和化学的两个方向发展。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相继有了荧光分析和色层分析法等的应用,更加丰富了生药学的研究领域。使早期主要依靠外形和气味鉴定生药的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生药显微鉴定方面,自从1916年英国生药学家Wallis创立了石松孢子法(Lycopodium spore method),以石松子为参考标准用来测定混合粉末生药的比例量或粉末生药中外界掺杂物的含量,使粉末生药的纯度鉴定获得了显微定量方法的有力武器。其后又发展了一系列生药的显微定量常数测定,如栅表比、气孔指数、脉岛数等。
    近来国外对天然药物的研究工作很重视我国的,注意从植物药中寻找新药源。由于新技术、新仪器的不断出现,所以此方面工作进展很快。如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现代细胞学的发展,在微观上从显微结构进入到亚显微结构到分子水平。在测定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方面,有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仪、X射线衍射仪、气相质谱联用仪、酶免疫、放射免疫等新的分析手段,大大推进了生药化学成分及其定性定量分析的发展,使成分分离、测定达到了快速、准确、精微和高效的水平。因此,扩大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研究的速度。生药学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有些国家生药学研究的重点已逐渐转向以植物化学的理论为基础的生源、生物合成途径,以及植物化学分类等方面,并且已开始以植物化学的研究方法来鉴别生药。
    生药有效成分的不断阐明及其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影响生药品质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探讨。首先是对影响生药品质的各种生物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这些生物学因素来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接着又开展了对生药采收、加工、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力求提高并保持生药的优良品质。近几十年来,人们在这些方面都获得了不少成就。此外,用人工方法造成药用植物遗传因素的突变与多倍体植物的形成,利用示踪原子来探索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方法来生产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也已获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标签:江西自考 串讲笔记 中药鉴定学学习笔记 近代中药鉴定概况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jx.cn

本文地址:http://www.zikao.jx.cn/cj/8653.html



《江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江西自考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