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第二章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这一章的内容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基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如何影响文化发展,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本章的要点也就有了。整个《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和复习都要注意这一点,切忌断章取义,机械地记忆。
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 、自然经济就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
2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它是由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的。
3 、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们为了斗争而进行的改革,无不与促进农耕经济联系在一起,如商鞅的“耕战”。
4 、农耕文明是指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而逐步形成的人类文明。
5 、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由于黄河流域更适合于农耕,故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得到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发展,农耕区域才逐渐向土肥水美的长江流域扩展。
6 、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东南财赋”和“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7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长期的对垒,也有相互的融合。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常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在对垒的同时,两种民族也在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8 、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华文化。
9 、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10、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11、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第二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1 、中国数千年传统的自然经济分为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最显著的标志是土地所有制,因为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2 、夏商周时期,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接受,农业生产以集体劳动为主,这种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作制是由当时的生产工具铜石并用的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众人、协田是当时盛行集体耕作制的反映。
3 、西周后期,集体耕作的土地有了公田、私田之分,也就是“井田制”。
4 、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
5 、东周以后的土地私有化进程,也促进了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的过度。男耕女织,以织助耕或以工商助耕的自给自足型家庭小农业,逐渐在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6 、中国的商品经济呈现波浪式前进的态势,较之于西欧,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它既是补充农耕经济不足的需要,也是满足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由于它对农耕经济的依附性,决定了它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7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一是循环往复,长期延续;二是多元成份结构,既有国家土地,又有农民和地主的私人土地;三是既早熟又不成熟。(简记:复多熟)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1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有三: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二是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三是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简记:早熟失调束缚)
2 、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从早熟的一面讲,中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繁荣于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土地买卖出现在秦汉之际、农民较早地拥有了离开土地的自由等。从不成熟的一面讲,过于早熟的经济形态及时补充了农耕经济的不足,凝重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性;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否定作用被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及时化解或吸收。
3 、中国农耕社会经历多次王朝的盛衰交替,经历了多次的稳定与战乱交替,周期性的破坏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4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的社
这一章的内容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基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如何影响文化发展,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本章的要点也就有了。整个《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和复习都要注意这一点,切忌断章取义,机械地记忆。
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 、自然经济就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
2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它是由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的。
3 、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们为了斗争而进行的改革,无不与促进农耕经济联系在一起,如商鞅的“耕战”。
4 、农耕文明是指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而逐步形成的人类文明。
5 、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由于黄河流域更适合于农耕,故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得到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发展,农耕区域才逐渐向土肥水美的长江流域扩展。
6 、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东南财赋”和“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7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长期的对垒,也有相互的融合。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常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在对垒的同时,两种民族也在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8 、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华文化。
9 、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10、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11、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第二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1 、中国数千年传统的自然经济分为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最显著的标志是土地所有制,因为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2 、夏商周时期,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接受,农业生产以集体劳动为主,这种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作制是由当时的生产工具铜石并用的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众人、协田是当时盛行集体耕作制的反映。
3 、西周后期,集体耕作的土地有了公田、私田之分,也就是“井田制”。
4 、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
5 、东周以后的土地私有化进程,也促进了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的过度。男耕女织,以织助耕或以工商助耕的自给自足型家庭小农业,逐渐在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6 、中国的商品经济呈现波浪式前进的态势,较之于西欧,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它既是补充农耕经济不足的需要,也是满足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由于它对农耕经济的依附性,决定了它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7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一是循环往复,长期延续;二是多元成份结构,既有国家土地,又有农民和地主的私人土地;三是既早熟又不成熟。(简记:复多熟)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1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有三: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二是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三是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简记:早熟失调束缚)
2 、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从早熟的一面讲,中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繁荣于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土地买卖出现在秦汉之际、农民较早地拥有了离开土地的自由等。从不成熟的一面讲,过于早熟的经济形态及时补充了农耕经济的不足,凝重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性;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否定作用被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及时化解或吸收。
3 、中国农耕社会经历多次王朝的盛衰交替,经历了多次的稳定与战乱交替,周期性的破坏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4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的社
[1]
本文标签:江西自考 文学类 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第二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jx.cn)
《江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相关《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第二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