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考证打印入口

2019年自考《犯罪学(二)》模拟试题汇总(下)

发布日期:2019-07-29 10:40:56 编辑整理:江西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19.为了促进犯罪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全面准确地研究( )

A.犯罪工具

B.犯罪地点

C.犯罪原因

D.犯罪载体

20.邻里亚文化可能成为一些青少年( )

A.追求上进的动力

B.精神联系的纽带

C.成材的生活路标

D.提高自律意识的促进因素

21.相对稳定、甚至持续终生的人格偏差往往开始于( )

A.儿童或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老年时期

22.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个人的生活道路、生活态度和行为具有长期的、稳定的( )

A.控制作用

B.渗透作用

C.诱惑作用

D.导向作用

23.并非由于自身性格、素质等原因,而是无意间进入被害情境且受到犯罪侵害的人被称( )

A.潜在性被害人

B.状态性被害人

C.机会性被害人

D.有责任的被害人

24.犯罪预防中的罪前预防、罪中预防和罪后预防分类所依据的标准是( )

A.预防措施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

B.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

C.犯罪原因的不同

D.犯罪类型的不同

25.趋势外推法所根据的预测原理是( )

A.可知性原理

B.连续性原理

C.因果性原理

D.可控性原理

26.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被称为( )

A.相关定量法

B.时序分析法

C.特尔菲法

D.线性外推法

27.在犯罪预防规划的二元模式中,防止个体实施或重新犯罪的次级阶段的措施主要针对( )

A.普通少年

B.普通公民

C.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D.有不良行为的公民

28.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被称作( )

A.文献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观察法

29.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始于对( )

A.暴力犯罪的研究

B.女性犯罪的研究

C.青少年犯罪的研究

D.反革命犯罪的研究

3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 )

A.力量等同关系

B.力量平行关系

C.力量对比关系

D.力量对等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依据被研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犯罪调查可分为(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E.立体调查

32.改革开放以后犯罪类型结构的特点是( )

A.财产型犯罪突出,犯罪性质趋向重化

B.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

C.青少年犯罪增多

D.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E.集团犯罪突出

33.在各种遗传生物学理论观点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

A.功能失调说

B.染色体畸变说

C.孪生子女研究

D.家庭与收养子女研究

E.人种理论

34.现阶段,使无组织的自然监督弱化的因素有( )

A.静态管理

B.动态管理

C.城乡人口流动

D.城市居住环境的变化

E.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多元化

35.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犯罪预防理论开始注重犯罪预防的( )

A.实际效果

B.平行性

C.具体性

D.抽象性

E.操作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抽样调查

37.龙勃罗梭

38.犯罪动态

39.犯罪预测的因素分析法

40.犯罪辐射律

41.犯罪原因系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学研究中主要的分析方法。

43.简述改革开放后犯罪活动方式和空间特点。

44.简述变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

45.简述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具体内容。

47.试论经济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研究的核心是(   )

A.犯罪学史研究

B.犯罪原因研究

C.犯罪现象研究

D.犯罪对策研究

2.犯罪学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的方法称为(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个案调查

D.典型调查

3.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是(   )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

B.边沁学说的核心

C.龙勃罗梭学说的核心

D.菲利学说的核心

4.20世纪中叶以后,在犯罪原因理论研究中(   )

A.单因论成为主流

B.二元原因论成为主流

C.多因论成为主流

D.综合原因论成为主流

5.实验研究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模拟实验法和(   )

A.生理实验法

B.心理实验法

C.现场实验法

D.追溯实验法

6非随机抽样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滚雪球抽样和(   )

A.配额抽样

B.整群抽样

C.等距抽样

D.分类抽样

7.犯罪现象具有(   )

A.质的属性

B.量的属性

C.质与量的属性

D.价值的属性

8.一个国家内的犯罪区域分布是(   )

A.个体因素作用的结果

B.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C.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

D.社会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9.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均以(   )

A.检察院统计为主

B.法院统计为主

C.警方统计为主

D.监狱统计为主

10.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人员的特点为初犯年龄降低,流动人口犯罪突出和(   )

A.女性犯罪比重下降

B.农村犯罪人员比重下降

C.青年人犯罪比重下降

D.职业犯罪比重上升

11.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犯罪现象的演变可以看出,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如下规律:起伏律、消长律和(   )

A.随机律

B.辐射律

C.模仿律

D.平衡律

12.行为是犯罪现象的(   )

A.基本表现

B.唯一表现

C.个别表现

D.异常表现

13.正是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与犯罪事实,才构成了犯罪(   )

A.现象

B.本质

C.对象

D.原因

14.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

A.思想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5.犯罪原因系统是指由引起犯罪发生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构成的(   )

A.有序静态体系

B.有序动态体系

C.无序静态体系

D.无序动态体系

16.犯罪原因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   )

A.辅助作用

B.帮助作用

C.次要作用

D.决定作用

17.家庭对犯罪的影响表现在对个体(   )

A.体质发育的影响

B.人格形成的影响

C.生理异常的影响

D.脑组织损伤的影响

18.犯罪与微观社会环境(   )

A.毫不相干

B.紧密相连

C.联系不大

D.无直接联系

19.个人对自身及个人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程度及评价被称为(   )

A.世界观

B.人生观

C.规范意识

D.自我意识

20.语言表达差、理解力低、学习困难、不辨方向等是(   )

A.智力障碍的表现

B.人格障碍的表现

C.重性精神病的表现

D.精神正常的表现

21.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或道义责任的被害人是(   )

A.状态性被害人

B.既然被害人

C.典型性被害人

D.疏忽型被害人

22.下列理论中,研究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是(   )

A.社会环境论

B.文化冲突论

C.中性化论

D.日常活动论

23.平均法是一种简便的(   )

A.指数平滑预测法

B.特尔菲预测法

C.时序预测法

D.因果分析预测法

24.相关推断法推断预测目标发展趋势是根据(   )

A.可知性原理

B.可控性原理

C.因果性原理

D.矛盾可转化原理

25.将犯罪预防分为人防、物防、技防的依据是(   )

A.犯罪发生和犯罪预防切入的阶段

B.犯罪预防所保护和所针对的对象

C.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和媒介

D.犯罪预防的方法和功能

26.在构建犯罪预防实践体系时,应树立的观念有(   )

A.产业化观念

B.专门化观念

C.打击性观念

D.分散性观念

27.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就是(   )

A.零容忍

B.适度容忍

C.全容忍

D.严厉打击

2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   )

A.防范

B.管理

C.建设

D.打击

29.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相结合化解矛盾的机构是(   )

A.人民调解委员会

B.法律援助中心

C.社区警务站

D.基层法院

30.构建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二个层面旨在(   )

A.抑制犯罪动机

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C.防止重新犯罪

D.积极开展微观预防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早期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E.塞林

32.建国初期的犯罪特征是(     )

A.青少年犯罪突出

B.暴力犯罪突出

C.反革命破坏案件突出

D.女性犯罪突出

E.惯犯、累犯多

33.犯罪原因的研究历程包括(     )

A.思辩研究阶段

B.实证研究阶段

C.经验研究阶段

D.辩证研究阶段

E.形而上学研究阶段

34.开展犯罪预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A.法制原则

B.人治原则

C.讲究效益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E.分散原则

35.下列措施中属于犯罪防控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     )

A.加强社会整合

B.技防

C.贵重物品标刻

D.被害预防

E.进行出监教育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被害率

37.犯罪的起伏律

38.犯罪动力

39.犯罪高峰年龄

40.指数平滑法

41.犯罪预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学的作用。

43.简述人类犯罪现象的发展演变特征。

44.简述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与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的区别及其原因。

45.简答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商品经济对犯罪的消极影响。

47.试阐述实证派犯罪学思想及其与古典犯罪学的区别。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广义犯罪学与狭义犯罪学的区别实质上是两者的( )

A.时代背景不同

B.研究方法不同

C.研究范围不同

D.研究立场不同

2.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 )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3.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 )

A.犯罪率

B.犯罪现象

C.犯罪行为

D.犯罪明数

4.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

A.犯罪的社会预防

B.犯罪的心理预防

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

6.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的作者是( )

A.贝卡利亚

B.托皮纳尔

C.龙勃罗梭

D.加罗法洛

7.在现代犯罪学中,犯罪原因论的主流观点是( )

A.单因素论

B.综合原因论

C.混合因素论

D.冲突论

8.边沁学说的核心是( )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9.在关于犯罪因素数量的变化规律方面,菲利提出了著名的( )

A.犯罪饱和法则

B.犯罪三原因论

C.“自然犯罪”的概念

D.社会防卫论

10.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克利福德?R?肖和亨利?D?麦凯创立了( )

A.犯罪经济学

B.犯罪遗传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生态学

11.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 )

A.外显性

B.客观性

C.综合性

D.主观性

12.犯罪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是( )

A.访谈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相关分析法

13.在研究总体中,每隔相等的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 )

A.分段抽样

B.整群抽样

C.等距抽样

D.分层抽样

14.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是( )

A.发案数

B.相对暗数

C.恒比数

D.绝对暗数

15.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 )

A.正在提高

B.正在降低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定

16.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 )

A.脑组织损伤说

B.自由意志论

C.模仿论

D.精神分析理论

17.犯罪条件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是( )

A.必然的

B.必要的

C.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D.非必要的,而是必然的

18.19世纪30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科特勒和法国统计官员盖里在进行社会道德统计中提出了( )

A.社会控制论

B.社会环境论

C.文化冲突论

D.亚文化理论

19.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 )

A.社会形态

B.宏观社会制度

C.中观社会制度

D.微观社会制度

20.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

A.纽带作用

B.辅助作用

C.基础作用

D.核心作用

21.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是( )

A.状态性被害人

B.流动型被害人

C.机会性被害人

D.疏忽型被害人

22.当前我国被害人的年龄段集中在( )

A.18周岁以下

B.18~35周岁

C.36~55周岁

D.55周岁以上

23.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 )

A.被害的可猎性

B.被害的诱发性

C.被害的易感性

D.被害的受容性

24.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 )

A.被害数量

B.被害率

C.被害死伤率

D.被害死亡率

25.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 )

A.指数修匀法

B.时序预测法

C.特尔菲法

D.对比类推法

26.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 )

A.犯罪预测的内容

B.犯罪预测的时间

C.犯罪预测的条件

D.犯罪预测的空间

27.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劝犯罪实施的犯罪预防是( )

A.条件预防

B.人防

C.物防

D.技防

28.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 )

A.惩戒性预防

B.控制性预防

C.保护性预防

D.堵塞性预防

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性措施是( )

A.教育

B.防范

C.打击

D.改造

30.在犯罪防控系统中,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 )

A.抑制犯罪动机

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C.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

D.预防重新犯罪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犯罪学的学科作用主要有( )

A.认识犯罪

B.打击犯罪

C.为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提供依据

D.为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E.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

32.犯罪学采用的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主要有( )

A.统计法

B.心理分析法

C.访谈法

D.问卷法

E.文献法

33.当代中国犯罪现象的特征有( )

A.经济领域犯罪严重

B.流动人口犯罪突出

C.群体性犯罪增多

D.职业犯罪比重增加

E.犯罪类型和手段的地区差异缩小

34.下列有关犯罪人的表述中,合理的有( )

A.犯罪人是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

B.犯罪人是犯罪行为的载体

C.犯罪人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

D.犯罪人包括不被刑法规范为实施刑罚的未成年犯罪人

E.犯罪人包括无刑事责任能力,但实施了符合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

35.犯罪行为运作机制的动作方式具有( )

A.间断性

B.连续性

C.不规则性

D.律动性

E.向度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比较分析法

37.犯罪后果

38.犯罪的起伏律

39.人格障碍

40.职业型被害人

41.因果分析预测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43.简述刑罚个别化原则。

44.简述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的关系。

45.简述“三抓三促”防控工作的要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述私有经济对犯罪的消极作用。

47.试论述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狭义犯罪学和广义犯罪学的区别主要在( )

A.研究手段上

B.研究对象上

C.研究方法上

D.研究难度上

2.标准化程度高、综合性强和时空涵盖面广是( )

A.现场调查法的特点

B.社会调查法的特点

C.统计研究法的特点

D.文献研究法的特点

3.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们认为,犯罪是违反正义的人的恶性的表现,若要对其加以控制,必须依靠( )

A.法律

B.武力

C.权威

D.道德

4.在加罗法洛的犯罪学论著中,最著名的是( )

A.《犯罪人论》

B.《犯罪社会学》

C.《论犯罪与刑罚》

D.《犯罪学》

5.犯罪研究的基本观点是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 )

A.定性的观点

B.定量的观点

C.系统的观点

D.局部的观点

6.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类抽样、等距抽样和( )

A.偶遇抽样

B.判断抽样

C.整群抽样

D.配额抽样

7.影响犯罪动态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和( )

A.生理因素

B.法律因素

C.自然环境因素

D.主观因素

8.一般认为,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之间的关系是( )

A.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

B.初犯年龄与再犯可能性无关

C.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小

D.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大

9.1956—196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犯罪状况是( )

A.犯罪数量急剧增加

B.腐败现象严重

C.犯罪数量减少

D.黑社会性质犯罪突出

10.1978年以来的30年间腐败现象呈现的特点是:案件数量增长速度快,大案飚升和( )

A.腐败仅涉及个别行业

B.腐败仅局限在个别区域

C.女性腐败严重

D.出现了群体性腐败

11.犯罪人的道德观是与其人生观( )

A.相互对立的

B.互不相关的

C.相互等同的

D.紧密联系的

12.犯罪行为抑制机制是犯罪行为的( )

A.调节器

B.发动器

C.助推器

D.传送器

13.研究犯罪原因是( )

A.侦破犯罪案件的基础

B.惩罚犯罪的基础

C.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

D.犯罪预防的基础

14.犯罪根源是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 )

A.直接原因

B.间接原因

C.现实原因

D.终极原因

15.文化冲突是( )

A.文化规范的冲突

B.文化规律的冲突

C.文化分解的冲突

D.文化融合的冲突

16.家庭功能是( )

A.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

B.不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

C.随家庭习惯变化而变化的

D.不随家庭习惯变化而变化的

17.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最终推动( )

A.犯罪现象产生的因素

B.犯罪行为产生的因素

C.犯罪结构变化的因素

D.犯罪类型变化的因素

18.犯罪动机产生于个人畸形的心理需要,是推动和维持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其表现形式是( )

A.犯罪冲动和犯罪意念

B.犯罪结果和犯罪危害

C.犯罪现象和犯罪条件

D.犯罪原因和犯罪形式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犯罪数量( )

A.有下降趋势

B.有增长趋势

C.无明显变化

D.增降起伏波动大

20.在遭受犯罪侵害后,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所受的伤害以及社会、他人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是( )

A.重复被害

B.多次被害

C.再次被害

D.间接被害

21.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和被害的社会因素统称为( )

A.被害条件

B.被害现象

C.被害要因

D.被害事件

22.专家法是以( )

A.示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

B.实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

C.具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

D.匿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

23.广泛收集可导致未来犯罪发生的原因性材料用以预测犯罪,是应用( )

A.连续性原理

B.系统性原理

C.类推性原理

D.相关性原理

24.以普通的社会成员为对象的犯罪预防是( )

A.一般预防

B.重点预防

C.特殊预防

D.典型预防

25.在下列措施中,不属于犯罪预防实践体系构建重点的是( )

A.公民自防意识的培养与树立

B.老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C.义务预防力量的挖掘和利用

D.公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改革

26.在下列预防理论中,属于实证犯罪学派核心理论的是( )

A.社会防卫论

B.刑罚预防论

C.犯罪补偿论

D.预防经济论

27.对可能发案或经常发案的区域和场所,进行预防犯罪的相关设计,制约和限制犯罪发生的预防措施是( )

A.被害预防

B.刑罚预防

C.社会预防

D.情境预防

28.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是在( )

A.1979年作出的

B.1981年作出的

C.1989年作出的

D.1991年作出的

29.加强对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与信托寄卖行业的管理和控制的预防措施属于犯罪防控系统的(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

D.第四道防线

30.在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帮教工作原则的是( )

A.坚持平等原则

B.区别对待原则

C.成本效益原则

D.联系实际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犯罪社会学用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以下主要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

A.犯罪人素质

B.遗传

C.人格

D.社会结构

E.社会生活环境及条件

32.犯罪行为的特征有( )

A.社会危害性

B.形式多样性

C.传染性

D.违规性

E.受容性

33.研究犯罪社会原因的实践意义是( )

A.制定预防、控制和治理犯罪对策,有效地治理犯罪

B.矫治犯罪人,为有效地改造罪犯创造条件

C.对刑事立法起推动作用

D.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E.对文化建设起推动作用

34.根据被害人是否已遭受侵害,可以将其划分为( )

A.机会性被害人

B.直接被害人

C.既然被害人

D.职业被害人

E.潜在被害人

3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手段有( )

A.政治手段

B.文化手段

C.教育手段

D.法律手段

E.经济手段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犯罪对策

37.贝卡利亚

38.犯罪原因系统

39.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40.抽样调查

41.犯罪预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则。

43.简述消除和转移犯罪动力的方法。

44.犯罪人的性格缺陷所呈现的特点是什么?

45.简答三级犯罪预防理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犯罪的消长律。(10分)

47.试论犯罪防控系统的宏观性预防。(12分)


本文标签:江西自考 法学类 2019年自考《犯罪学(二)》模拟试题汇总(下)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jx.cn

本文地址:http://www.zikao.jx.cn/faxue/22059.html



《江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江西自考便捷服务

2019年自考《犯罪学(二)》模拟试题汇总(下)

日期:2019-07-29 10:40:56  整理:江西自考网  浏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19.为了促进犯罪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全面准确地研究( )

A.犯罪工具

B.犯罪地点

C.犯罪原因

D.犯罪载体

20.邻里亚文化可能成为一些青少年( )

A.追求上进的动力

B.精神联系的纽带

C.成材的生活路标

D.提高自律意识的促进因素

21.相对稳定、甚至持续终生的人格偏差往往开始于( )

A.儿童或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老年时期

22.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个人的生活道路、生活态度和行为具有长期的、稳定的( )

A.控制作用

B.渗透作用

C.诱惑作用

D.导向作用

23.并非由于自身性格、素质等原因,而是无意间进入被害情境且受到犯罪侵害的人被称( )

A.潜在性被害人

B.状态性被害人

C.机会性被害人

D.有责任的被害人

24.犯罪预防中的罪前预防、罪中预防和罪后预防分类所依据的标准是( )

A.预防措施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

B.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

C.犯罪原因的不同

D.犯罪类型的不同

25.趋势外推法所根据的预测原理是( )

A.可知性原理

B.连续性原理

C.因果性原理

D.可控性原理

26.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被称为( )

A.相关定量法

B.时序分析法

C.特尔菲法

D.线性外推法

27.在犯罪预防规划的二元模式中,防止个体实施或重新犯罪的次级阶段的措施主要针对( )

A.普通少年

B.普通公民

C.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D.有不良行为的公民

28.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被称作( )

A.文献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观察法

29.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始于对( )

A.暴力犯罪的研究

B.女性犯罪的研究

C.青少年犯罪的研究

D.反革命犯罪的研究

3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 )

A.力量等同关系

B.力量平行关系

C.力量对比关系

D.力量对等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依据被研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犯罪调查可分为(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E.立体调查

32.改革开放以后犯罪类型结构的特点是( )

A.财产型犯罪突出,犯罪性质趋向重化

B.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

C.青少年犯罪增多

D.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E.集团犯罪突出

33.在各种遗传生物学理论观点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

A.功能失调说

B.染色体畸变说

C.孪生子女研究

D.家庭与收养子女研究

E.人种理论

34.现阶段,使无组织的自然监督弱化的因素有( )

A.静态管理

B.动态管理

C.城乡人口流动

D.城市居住环境的变化

E.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多元化

35.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犯罪预防理论开始注重犯罪预防的( )

A.实际效果

B.平行性

C.具体性

D.抽象性

E.操作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抽样调查

37.龙勃罗梭

38.犯罪动态

39.犯罪预测的因素分析法

40.犯罪辐射律

41.犯罪原因系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学研究中主要的分析方法。

43.简述改革开放后犯罪活动方式和空间特点。

44.简述变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

45.简述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具体内容。

47.试论经济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研究的核心是(   )

A.犯罪学史研究

B.犯罪原因研究

C.犯罪现象研究

D.犯罪对策研究

2.犯罪学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的方法称为(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个案调查

D.典型调查

3.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是(   )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

B.边沁学说的核心

C.龙勃罗梭学说的核心

D.菲利学说的核心

4.20世纪中叶以后,在犯罪原因理论研究中(   )

A.单因论成为主流

B.二元原因论成为主流

C.多因论成为主流

D.综合原因论成为主流

5.实验研究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模拟实验法和(   )

A.生理实验法

B.心理实验法

C.现场实验法

D.追溯实验法

6非随机抽样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滚雪球抽样和(   )

A.配额抽样

B.整群抽样

C.等距抽样

D.分类抽样

7.犯罪现象具有(   )

A.质的属性

B.量的属性

C.质与量的属性

D.价值的属性

8.一个国家内的犯罪区域分布是(   )

A.个体因素作用的结果

B.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C.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

D.社会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9.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均以(   )

A.检察院统计为主

B.法院统计为主

C.警方统计为主

D.监狱统计为主

10.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人员的特点为初犯年龄降低,流动人口犯罪突出和(   )

A.女性犯罪比重下降

B.农村犯罪人员比重下降

C.青年人犯罪比重下降

D.职业犯罪比重上升

11.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犯罪现象的演变可以看出,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如下规律:起伏律、消长律和(   )

A.随机律

B.辐射律

C.模仿律

D.平衡律

12.行为是犯罪现象的(   )

A.基本表现

B.唯一表现

C.个别表现

D.异常表现

13.正是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与犯罪事实,才构成了犯罪(   )

A.现象

B.本质

C.对象

D.原因

14.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

A.思想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5.犯罪原因系统是指由引起犯罪发生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构成的(   )

A.有序静态体系

B.有序动态体系

C.无序静态体系

D.无序动态体系

16.犯罪原因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   )

A.辅助作用

B.帮助作用

C.次要作用

D.决定作用

17.家庭对犯罪的影响表现在对个体(   )

A.体质发育的影响

B.人格形成的影响

C.生理异常的影响

D.脑组织损伤的影响

18.犯罪与微观社会环境(   )

A.毫不相干

B.紧密相连

C.联系不大

D.无直接联系

19.个人对自身及个人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程度及评价被称为(   )

A.世界观

B.人生观

C.规范意识

D.自我意识

20.语言表达差、理解力低、学习困难、不辨方向等是(   )

A.智力障碍的表现

B.人格障碍的表现

C.重性精神病的表现

D.精神正常的表现

21.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或道义责任的被害人是(   )

A.状态性被害人

B.既然被害人

C.典型性被害人

D.疏忽型被害人

22.下列理论中,研究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是(   )

A.社会环境论

B.文化冲突论

C.中性化论

D.日常活动论

23.平均法是一种简便的(   )

A.指数平滑预测法

B.特尔菲预测法

C.时序预测法

D.因果分析预测法

24.相关推断法推断预测目标发展趋势是根据(   )

A.可知性原理

B.可控性原理

C.因果性原理

D.矛盾可转化原理

25.将犯罪预防分为人防、物防、技防的依据是(   )

A.犯罪发生和犯罪预防切入的阶段

B.犯罪预防所保护和所针对的对象

C.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和媒介

D.犯罪预防的方法和功能

26.在构建犯罪预防实践体系时,应树立的观念有(   )

A.产业化观念

B.专门化观念

C.打击性观念

D.分散性观念

27.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就是(   )

A.零容忍

B.适度容忍

C.全容忍

D.严厉打击

2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   )

A.防范

B.管理

C.建设

D.打击

29.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相结合化解矛盾的机构是(   )

A.人民调解委员会

B.法律援助中心

C.社区警务站

D.基层法院

30.构建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二个层面旨在(   )

A.抑制犯罪动机

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C.防止重新犯罪

D.积极开展微观预防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早期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E.塞林

32.建国初期的犯罪特征是(     )

A.青少年犯罪突出

B.暴力犯罪突出

C.反革命破坏案件突出

D.女性犯罪突出

E.惯犯、累犯多

33.犯罪原因的研究历程包括(     )

A.思辩研究阶段

B.实证研究阶段

C.经验研究阶段

D.辩证研究阶段

E.形而上学研究阶段

34.开展犯罪预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A.法制原则

B.人治原则

C.讲究效益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E.分散原则

35.下列措施中属于犯罪防控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     )

A.加强社会整合

B.技防

C.贵重物品标刻

D.被害预防

E.进行出监教育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被害率

37.犯罪的起伏律

38.犯罪动力

39.犯罪高峰年龄

40.指数平滑法

41.犯罪预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学的作用。

43.简述人类犯罪现象的发展演变特征。

44.简述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与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的区别及其原因。

45.简答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商品经济对犯罪的消极影响。

47.试阐述实证派犯罪学思想及其与古典犯罪学的区别。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广义犯罪学与狭义犯罪学的区别实质上是两者的( )

A.时代背景不同

B.研究方法不同

C.研究范围不同

D.研究立场不同

2.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 )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3.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 )

A.犯罪率

B.犯罪现象

C.犯罪行为

D.犯罪明数

4.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

A.犯罪的社会预防

B.犯罪的心理预防

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

6.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的作者是( )

A.贝卡利亚

B.托皮纳尔

C.龙勃罗梭

D.加罗法洛

7.在现代犯罪学中,犯罪原因论的主流观点是( )

A.单因素论

B.综合原因论

C.混合因素论

D.冲突论

8.边沁学说的核心是( )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9.在关于犯罪因素数量的变化规律方面,菲利提出了著名的( )

A.犯罪饱和法则

B.犯罪三原因论

C.“自然犯罪”的概念

D.社会防卫论

10.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克利福德?R?肖和亨利?D?麦凯创立了( )

A.犯罪经济学

B.犯罪遗传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生态学

11.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 )

A.外显性

B.客观性

C.综合性

D.主观性

12.犯罪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是( )

A.访谈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相关分析法

13.在研究总体中,每隔相等的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 )

A.分段抽样

B.整群抽样

C.等距抽样

D.分层抽样

14.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是( )

A.发案数

B.相对暗数

C.恒比数

D.绝对暗数

15.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 )

A.正在提高

B.正在降低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定

16.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 )

A.脑组织损伤说

B.自由意志论

C.模仿论

D.精神分析理论

17.犯罪条件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是( )

A.必然的

B.必要的

C.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D.非必要的,而是必然的

18.19世纪30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科特勒和法国统计官员盖里在进行社会道德统计中提出了( )

A.社会控制论

B.社会环境论

C.文化冲突论

D.亚文化理论

19.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 )

A.社会形态

B.宏观社会制度

C.中观社会制度

D.微观社会制度

20.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

A.纽带作用

B.辅助作用

C.基础作用

D.核心作用

21.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是( )

A.状态性被害人

B.流动型被害人

C.机会性被害人

D.疏忽型被害人

22.当前我国被害人的年龄段集中在( )

A.18周岁以下

B.18~35周岁

C.36~55周岁

D.55周岁以上

23.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 )

A.被害的可猎性

B.被害的诱发性

C.被害的易感性

D.被害的受容性

24.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 )

A.被害数量

B.被害率

C.被害死伤率

D.被害死亡率

25.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 )

A.指数修匀法

B.时序预测法

C.特尔菲法

D.对比类推法

26.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 )

A.犯罪预测的内容

B.犯罪预测的时间

C.犯罪预测的条件

D.犯罪预测的空间

27.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劝犯罪实施的犯罪预防是( )

A.条件预防

B.人防

C.物防

D.技防

28.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 )

A.惩戒性预防

B.控制性预防

C.保护性预防

D.堵塞性预防

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性措施是( )

A.教育

B.防范

C.打击

D.改造

30.在犯罪防控系统中,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 )

A.抑制犯罪动机

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C.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

D.预防重新犯罪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犯罪学的学科作用主要有( )

A.认识犯罪

B.打击犯罪

C.为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提供依据

D.为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E.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

32.犯罪学采用的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主要有( )

A.统计法

B.心理分析法

C.访谈法

D.问卷法

E.文献法

33.当代中国犯罪现象的特征有( )

A.经济领域犯罪严重

B.流动人口犯罪突出

C.群体性犯罪增多

D.职业犯罪比重增加

E.犯罪类型和手段的地区差异缩小

34.下列有关犯罪人的表述中,合理的有( )

A.犯罪人是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

B.犯罪人是犯罪行为的载体

C.犯罪人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

D.犯罪人包括不被刑法规范为实施刑罚的未成年犯罪人

E.犯罪人包括无刑事责任能力,但实施了符合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

35.犯罪行为运作机制的动作方式具有( )

A.间断性

B.连续性

C.不规则性

D.律动性

E.向度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比较分析法

37.犯罪后果

38.犯罪的起伏律

39.人格障碍

40.职业型被害人

41.因果分析预测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43.简述刑罚个别化原则。

44.简述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的关系。

45.简述“三抓三促”防控工作的要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述私有经济对犯罪的消极作用。

47.试论述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狭义犯罪学和广义犯罪学的区别主要在( )

A.研究手段上

B.研究对象上

C.研究方法上

D.研究难度上

2.标准化程度高、综合性强和时空涵盖面广是( )

A.现场调查法的特点

B.社会调查法的特点

C.统计研究法的特点

D.文献研究法的特点

3.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们认为,犯罪是违反正义的人的恶性的表现,若要对其加以控制,必须依靠( )

A.法律

B.武力

C.权威

D.道德

4.在加罗法洛的犯罪学论著中,最著名的是( )

A.《犯罪人论》

B.《犯罪社会学》

C.《论犯罪与刑罚》

D.《犯罪学》

5.犯罪研究的基本观点是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 )

A.定性的观点

B.定量的观点

C.系统的观点

D.局部的观点

6.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类抽样、等距抽样和( )

A.偶遇抽样

B.判断抽样

C.整群抽样

D.配额抽样

7.影响犯罪动态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和( )

A.生理因素

B.法律因素

C.自然环境因素

D.主观因素

8.一般认为,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之间的关系是( )

A.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

B.初犯年龄与再犯可能性无关

C.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小

D.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大

9.1956—196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犯罪状况是( )

A.犯罪数量急剧增加

B.腐败现象严重

C.犯罪数量减少

D.黑社会性质犯罪突出

10.1978年以来的30年间腐败现象呈现的特点是:案件数量增长速度快,大案飚升和( )

A.腐败仅涉及个别行业

B.腐败仅局限在个别区域

C.女性腐败严重

D.出现了群体性腐败

11.犯罪人的道德观是与其人生观( )

A.相互对立的

B.互不相关的

C.相互等同的

D.紧密联系的

12.犯罪行为抑制机制是犯罪行为的( )

A.调节器

B.发动器

C.助推器

D.传送器

13.研究犯罪原因是( )

A.侦破犯罪案件的基础

B.惩罚犯罪的基础

C.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

D.犯罪预防的基础

14.犯罪根源是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 )

A.直接原因

B.间接原因

C.现实原因

D.终极原因

15.文化冲突是( )

A.文化规范的冲突

B.文化规律的冲突

C.文化分解的冲突

D.文化融合的冲突

16.家庭功能是( )

A.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

B.不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

C.随家庭习惯变化而变化的

D.不随家庭习惯变化而变化的

17.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最终推动( )

A.犯罪现象产生的因素

B.犯罪行为产生的因素

C.犯罪结构变化的因素

D.犯罪类型变化的因素

18.犯罪动机产生于个人畸形的心理需要,是推动和维持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其表现形式是( )

A.犯罪冲动和犯罪意念

B.犯罪结果和犯罪危害

C.犯罪现象和犯罪条件

D.犯罪原因和犯罪形式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犯罪数量( )

A.有下降趋势

B.有增长趋势

C.无明显变化

D.增降起伏波动大

20.在遭受犯罪侵害后,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所受的伤害以及社会、他人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是( )

A.重复被害

B.多次被害

C.再次被害

D.间接被害

21.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和被害的社会因素统称为( )

A.被害条件

B.被害现象

C.被害要因

D.被害事件

22.专家法是以( )

A.示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

B.实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

C.具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

D.匿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

23.广泛收集可导致未来犯罪发生的原因性材料用以预测犯罪,是应用( )

A.连续性原理

B.系统性原理

C.类推性原理

D.相关性原理

24.以普通的社会成员为对象的犯罪预防是( )

A.一般预防

B.重点预防

C.特殊预防

D.典型预防

25.在下列措施中,不属于犯罪预防实践体系构建重点的是( )

A.公民自防意识的培养与树立

B.老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C.义务预防力量的挖掘和利用

D.公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改革

26.在下列预防理论中,属于实证犯罪学派核心理论的是( )

A.社会防卫论

B.刑罚预防论

C.犯罪补偿论

D.预防经济论

27.对可能发案或经常发案的区域和场所,进行预防犯罪的相关设计,制约和限制犯罪发生的预防措施是( )

A.被害预防

B.刑罚预防

C.社会预防

D.情境预防

28.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是在( )

A.1979年作出的

B.1981年作出的

C.1989年作出的

D.1991年作出的

29.加强对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与信托寄卖行业的管理和控制的预防措施属于犯罪防控系统的(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

D.第四道防线

30.在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帮教工作原则的是( )

A.坚持平等原则

B.区别对待原则

C.成本效益原则

D.联系实际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犯罪社会学用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以下主要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

A.犯罪人素质

B.遗传

C.人格

D.社会结构

E.社会生活环境及条件

32.犯罪行为的特征有( )

A.社会危害性

B.形式多样性

C.传染性

D.违规性

E.受容性

33.研究犯罪社会原因的实践意义是( )

A.制定预防、控制和治理犯罪对策,有效地治理犯罪

B.矫治犯罪人,为有效地改造罪犯创造条件

C.对刑事立法起推动作用

D.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E.对文化建设起推动作用

34.根据被害人是否已遭受侵害,可以将其划分为( )

A.机会性被害人

B.直接被害人

C.既然被害人

D.职业被害人

E.潜在被害人

3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手段有( )

A.政治手段

B.文化手段

C.教育手段

D.法律手段

E.经济手段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犯罪对策

37.贝卡利亚

38.犯罪原因系统

39.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40.抽样调查

41.犯罪预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则。

43.简述消除和转移犯罪动力的方法。

44.犯罪人的性格缺陷所呈现的特点是什么?

45.简答三级犯罪预防理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犯罪的消长律。(10分)

47.试论犯罪防控系统的宏观性预防。(12分)


本文标签:江西自考 法学类 2019年自考《犯罪学(二)》模拟试题汇总(下)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jx.cn

本文地址:http://www.zikao.jx.cn/faxue/22059.html


《江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