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考证打印入口

201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原理》章节习题汇总(下)

发布日期:2019-07-26 11:54:58 编辑整理:江西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即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货币财富和生产资料,多数人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这两个条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

(1)雇佣工人的形成过程。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促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迫使他们屈服于资本统治,成为雇佣工人。最典型的是英国的“圈地运动”

(2)资本的形成过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的封建贵族为了筹集更多的资本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采取了强制和暴力手段:采取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包含关税制度等,对国内劳动人民进行大肆搜括;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商业战争。 资本原始积累始的血腥史充分证实:“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二因素关系:

对立统一体

首先,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虽然既有使有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其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

⑴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提供了交换的标准、尺度。

⑵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

⑶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⑷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买方和卖方。这是因为,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卖方),他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而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出不是供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并让渡过去;对于商品买方来说,他购买的目的是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无论生产者或购买者,都不可能既占有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同时实现它的价值。

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互相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交换,交换成功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够分别得到实现,商品内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答: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的,因而商品价值的大小也就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这是因为:

第一,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如果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不利于交换的进行。

第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利于技术进步。如果那些生产技术差、生产工具落后、工作懒惰、劳动熟练程度低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因为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长,所生产的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大,而且消耗的劳动时间越长,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而那些生产技术好、生产工具先进、工作勤勉、劳动熟练程度高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因为消牦的个别劳动时间短,所生产的每件商品的价值反而小,那么,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在鼓励落后,显然是极不合理的,商品的价值不可能这样来决定。

所以,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价值量和市场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生产率高了,产品多了,这样商品供大于求,导致商品价格降低;生产率低了,产品少了,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升.

商品价值量和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当个人的生产率大于市场的生产率时,你所供应的商品多了,但商品价格没变,所以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了。

四、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价值的增长,归根结底是劳动带来。知识发挥作用,始终通过劳动,没有劳动,知识毫无用处,知识不通过劳动,也无法衡量其价值,价值就会变成一个主观的东西,没有客观基础,世界上一切财富都是劳动成果,劳动不但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了财富,只有劳动多少,才能衡量财富价值大小。知识正确不正确也要靠劳动来验证,经不起劳动检验不能称为知识,劳动不但决定知识真假,还决定知识价值大小。所以,所谓应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是十分错误的,也是荒谬的,是唯心主义的。

五、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一观点是马列经典作者提出的观点。它的意思是说,资本是投入生产经营领域或资本运作领域,能够从劳动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外在形式可以是资金和非货币资产。

资本的一般性是价值增值、无限循环运动和周转 ,资本的特殊性是资本家所特别占有的。其本质是榨取剩余价值。

资本的特殊性正是体现在它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一般性是指资本它本身也是价值,具有一般价值的基本属性。

“资本一般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 这种资本所共有的规定,即是每一种资本或任何一种资本都具有带来剩余价值的功能。任何社会生产都必然存在剩余劳动,没有了剩余劳动,社会就不会继续存在和发展。马克思认为: “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因此,资本具有两重性质,即特殊性与一般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依然是剥削制度,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而资本家要想获得剩余价值就必须先投入资本购买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就像是资本带来了剩余价值。其实剩余价值产生的道理很简单,资本家用较少的资本购买了劳动力,让劳动力提供超过资本家投入资本的价值,这样就能产生出剩余价值,也就是最简单的产出大于投入。表象上说是资本带来了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劳动创造了包括剩余价值的价值。

六、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循环,其不同职能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够实现价值増殖,而运动是有条件的,即必须 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与继起性。 首先,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也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 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这三部分应该各占多大 比例,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技术水平和购销状况。只有这样,当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时,又有货 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使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 其次,产业资本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这就是说,产业资本的三种 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换。不论哪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各自 循环的哪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例如,当商品资本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时,

就会出现商品积压,而货币资本短缺,就无法再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就不能继续进行。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上述两个条件,即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相互联系和 互为条件的。没有并存性,各种职能形式就不能相继转换,所以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同样,如果各种 职能形式不能相继进行转化,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也将被破坏,所以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一、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从本质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一方面,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高效率的设备涌现出来,为大生产提出了可能,同时也要求企业规模较大。另一方面,自由竞争使得企业合并增多,使得资本越来越多的集中于有限的几个企业。所以说,当生产跟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时侯,垄断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原因:一,任何垄断企业都是局部范围内的或者说某一行业的垄断很难垄断世界范围内生产销售。二,技术革命使得一个垄断企业难于在长时间内保持垄断的地位。三,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可能使得一个企业在长时间内保持垄断地位。也就是说,垄断使竞争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的深度上展开。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赁或承包经营。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

三、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有别于私人垄断资本,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其直接掌握的国有垄断资本和国家经济机构,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活动,调节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履行国家组织经济的职能.所以,国家垄断资本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是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四、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五、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评价此观点

1)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出一国或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x0d

2)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或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其主要根据:一是促使经济全球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诸多因素,如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世界贸易、金融、对外投资的空前扩大,经济贸易的自由化趋向,以及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无不是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是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经济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但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显然居主导地位,当今世界市场通行的“惯例”,以及各种国际经济“游戏规则”也基本上是由它们确定的,反映了它们的利益和要求;三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好处,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要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简而言之,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所主导和推动的,资本主义也正在利用全球化的条件,进行新一轮对外扩张.\x0d

3)应该承认,当今的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能分开的,当西方国家以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进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时,也必然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张到全球.实际上,资本主义自从诞生以来,就不断向全世界扩张,它的最终目的是把全球资本主义化,或以资本主义统治全世界.资产阶级的这种奢望和这个目标,到今天没有放弃,相反,它们正在利用它们高水平的科学和生产力,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以更大的努力促其实现,这集中表现在美国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它所宣扬的“全球主义”上,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x0d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过程,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现实中经济全球化是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当然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虽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一定的、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也不能忽视的.因此,我们不应当把当今的全球化,说成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美国化,而是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x0d

5)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经济全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

社会主义是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进入现代科学发展时代后,几乎与资本主义同时产生,又在社会实践中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种人文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集中表现在政治经济秩序生产关系上:一个维持私有制,一个消灭私有制;一个反映占人口不足5%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时代要求,以及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另一个反映占人口在95%以上被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时代要求,以及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二者都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和政治倾向,从而使人类进入现代科学发展时代500多年后,逐渐形成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文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理论体系,及其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然而,上述的一切得以成立的条件却都必须以“人文主义”和“文化第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离开这一前提,人类所知道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换言之:人类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自然”和“物质第一性”的产物。所以,社会主义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

二、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认清与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首先要注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和依据.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其目标是人的解放.这一进化与发展必须经过工人阶级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要推动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其自身必须要有成熟政党的正确领导,必须掌握国家政权,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三、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对“早产论”是如何认识的?

答:社会主义“早产论”的主要观点是,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其生存和发展不具备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失败是必然的。有些人把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遭到颠覆的根本原因,归结于超越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这一阶段,忘记了“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才能取得胜利”,等等。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落后国家之所以率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是国际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落后国家自身具备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根据“两个决不会”的原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没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没有具有社会性质的生产力,就不会有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更不会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农民起义只能在封建制度范围内改朝换代,建不成社会主义,因为当时没有建立这种新社会制度所需要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生产力具有了社会的性质,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的必要物质条件。在沙皇俄国、解放前的中国,尽管资本主义没有高度发展,但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机器大工业、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队伍。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党——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物质条件已具备,无论是1917年的俄国,还是1949年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物质条件都已具备。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正是历史必然性的体现。处在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大背景下,这些国家出现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并掌握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在整个社会被推到了崩溃的边缘的时候,选择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否认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但资本主义已经有一定发展的国家里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庸俗生产力论。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的现象,并不能给“早产论”提供任何帮助。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状况,主要取决于社会主体的实践。如果实践主体出现失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葬送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运动之所以在一些国家出现曲折,其原因恰恰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在于那里的实践主体——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组织出了问题。

四、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答: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曲折,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常现象。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即使是一个剥削制度代替另一个剥削制度,也不可避免需要经过长期的曲折反复。社会主义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制度的社会,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彻底决裂,必然遇到剥削阶级的全力反抗。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和遵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也需要不断尝试。加上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时间短暂,基础薄弱,在两种制度共存的竞争格局中处于劣势,其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就不能不是一个更加曲折和更加艰难的艰辛探索过程,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波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仅只表现为曲折性,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首先,社会主义代表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般而言,社会的发展状况如何,主要是看该社会在本质上能否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对立,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从根本上消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虽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某些环节上还不够完善,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它代表历史发展的总方向,能够充分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其次,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能够在自我完善中实现不断发展。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发展性、前进性,与其自身是否能够自我完善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与以往私有制社会根本不同。从性质上看,它是非对抗性的,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方法,不是通过社会外部的力量,而是通过社会自身内部的力量,即通过社会改革来实现。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社会主义事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人民内部尽管也有矛盾,但是,这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社会主义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克服各种错误与不足,在人民内部自己解决。

当前,虽然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还暂时处于弱势,但社会主义是人类美好的理想社会,它作为具有无比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经过风雨磨练,一定会更加巩固、发展和壮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是长期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在这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出现高潮还是低潮,我们都绝对不能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此外,苏东剧变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们就必须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待社会主义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曲折,坚定社会主义终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的。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主要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探索整个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预测历史未来前景,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掌握社会规律,离不开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唯物辩证的方法的指导,这个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从绝对真理、理性、正义这些抽象的观念出发描绘未来社会美景,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即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特别是经济形态来获得对未来社会的认识。他们以此法勾画出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替代物。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相对立的,同时,二者也有同一性,后者不仅是前者的对立物,而且也是继承者,应当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压迫,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仅停留在现象上,并未揭示其实质和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简单说就是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大体轮廓,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1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赞成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过于具体、全面地论述,更没有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方案。恩格斯认为,在新社会没有成为现实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详细地设计未来蓝图,其结果只能是越是制定得详细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经典作家们论述表明,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而应当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最高纲领与每个阶段的现实纲领结合起来。

二、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第一问参考答案: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客观必然和主观追求的统一;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它是客观规律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先进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自觉追求的结果。

1、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现实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社会规律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它本身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高纲领,也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第二问参考答案:

1,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首先将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取决于这些同家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人们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和成长等,都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因而,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并向共产主义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共产主义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态,走向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完成,也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在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后,也要经历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最后才能向共产主义过渡。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也称“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2,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第一,他们不了解共产主义的含义。共产主义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的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另一方面指的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当然,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彻底实现,是需要经过若干代人的不懈努力的,是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但是,作为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一种亿万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则是一点也不“渺茫”,而是实实在在地、每日每时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这一伟大理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诸如巴黎公社、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每向前发展一步都意味着向共产主义靠拢一步。今天,我们的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具体体现和组成部分。

第二,他们割裂了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互不相干。因此,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共产主义运动不仅在全世界,在中国早已存在,而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在中国和世界一些国家建立起来并取得重大发展,从而使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质的飞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使人民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旧制度下解放出来,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道德水准和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向前推进,共产主义理想逐渐在深入人心。

第三,他们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曲折和困难。马克思主义认识现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如此,它有成功,也有失误,有前进,也有暂时的困难。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人民生活得到了不断改善。人们才能看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希望。只要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就为将来的共产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勇往直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本文标签:江西自考 公共课 201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原理》章节习题汇总(下)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jx.cn

本文地址:http://www.zikao.jx.cn/st_ggk/21567.html



《江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江西自考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