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考证打印入口

2019年自考农业生态基础重点知识掌握汇总

发布日期:2019-07-25 14:27:30 编辑整理:江西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节 生态学及其发展
一、什么是生态学
二、生态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三、生态学分支学科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
一、农业生态学的产生
二、农业生态学的趋势展望
 

第三节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与任务
一、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二、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三、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理解有关概念与术语;掌握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等。学习农业生态基础的意义
一般掌握:农业生态基础的内容与任务; 
一般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章 农业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
四、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一般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和特点



第二章 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的特征及应用 
 

第二节 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一、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二、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三、生物化学分泌物在种间关系上的应用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及应用
一、群落的数量特征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三、群落的时间结构特征
四、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
五、群落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特征-演替
六、生态位的定义及生态位原理的应用
第四节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的概念,生态对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种群的调节机制,生物种间关系的应用,生物群落结构理论及其农业应用,群落演替
一般掌握:种群波动的概念和类型, 
一般了解: 种群的增长模型,顶极群落理论的应用
 

第三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一、环境因子的概念与组成
二、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生态作用
一、草原、森林、淡水、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
二、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三、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
一、生态适应的概念
二、生态适应的形式—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环境因子的概念及其分类、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生态型、生活型、生境和生态位
一般掌握: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一般了解:农田生物的生态作用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途径

一、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途径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

一、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的概念

二、初级生产能量转化的含义

三、人工辅助能对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能量转化的效应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及其作用

五、提高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

一、人工辅助能投入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

三、农业生态能流的调控途径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林德曼定律;农业生态系统能量传递途径与转化的实质;人工辅助能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与调控途径。

一般掌握: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食物链;食物网

一般了解:生态系统生产力、能量定律、能量分析方法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

2、种群的营养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3、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成群分布型中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4、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而种群的年龄组也分为幼龄组、中龄组和老龄组三个主要组别。

5、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6、种群的增长的类型分为: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和S型增长三种。

7、种群数量的年波动主要受物理环境、种群自身的生理因素两类因素的影响。

8、种群的空间动态主要包括:种群个体对空间的需要、空间结构、空间利用方式、扩散和迁移等四个方面。

9、扩散的方式包括迁出、迁入和迁移。

10、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有两类: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具体表现在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两个方面。

2、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量比关系。

3、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特性划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从其组分的性质可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生物组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5、非生物组分是指生命以外的环境部分,包括大气、水、土壤及一些有机物质。

6、根据人类干预程度,生态系统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7、光的生态作用具体表现在光质、光量(当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三个方面。

8、就植物而言,其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9、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形态有日光能、化学能、热能和动能等几种;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只有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才起生物学作用。

10、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是由24%的直射光,17%的来自云层的散射辐射,以及6%的来自天空的散射辐射组成。
 

1、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个类型。

2、正相互作用可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3、在温带的干旱地区,从山底到山顶植物分布依次为:干旱—荒漠带—荒漠化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冰雪带。

4、在热带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植物群落自下而上的垂直分布依次是: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雪带。

5、种群波动的调节有密度调节(种间调节、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种内自动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三种。

6、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是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7、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8、旱生演替系列是: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

9、水生演替序列是: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10、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
 

1、辅助能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各方面活动中所投入的能量,包括生物能(如劳畜力、种苗、有机肥料等)和工业能(如化肥、农药、机械、燃料、油、电力)等。

2、食物链的基本类型有捕食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三种。

3、生态金字塔有个体数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基本类型。

4、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生产。

5、次级生产包括: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

6、氮素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生物固氮、化学固氮。

7、氮素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挥发损失、氮的淋失、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

8、在立体农业中运用的主要原理有:光合作用原理、物质循环转化原理、生物互补原理、气候生态学原理、生态位原理等。

9、立体农业的类型可分为平原型(林木或果树与作物间作、旱粮分带轮作、蔗田棚式蘑菇立体种植)、山地立体农业、水域立体农业(淡水立体养殖、浅海滩涂立体养殖、低湿地立体农业)。

10、农业资源根据其来源,一般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自然资源根据其性质,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再生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非再生资源)。
 

1、农业资源的特性: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2、生态失调结构上的标志:一级结构缺损(一级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一级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二级结构受损(二级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及其特征,如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及群落层次结构等)。

3、生态失调功能上的标志: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

4、水体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

5、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包括:资源环境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等几个方面。

6、持续农业的三大目标是:保证食物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增加农业收入,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性循环。

7、光照时间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日照长度对植物繁殖特性的影响、日照长度与植物分布和起源有关、日照长度对植物的休眠和地下贮藏器官形成的影响。

8、水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水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水对生物分类的作用。

9、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促进了成土作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提高了土壤质量、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

10、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途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渔业资源、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本文标签:江西自考 农学类 2019年自考农业生态基础重点知识掌握汇总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jx.cn

本文地址:http://www.zikao.jx.cn/cj_nxl/21431.html



《江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江西自考便捷服务

2019年自考农业生态基础重点知识掌握汇总

日期:2019-07-25 14:27:30  整理:江西自考网  浏览(

第一节 生态学及其发展
一、什么是生态学
二、生态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三、生态学分支学科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
一、农业生态学的产生
二、农业生态学的趋势展望
 

第三节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与任务
一、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二、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三、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理解有关概念与术语;掌握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等。学习农业生态基础的意义
一般掌握:农业生态基础的内容与任务; 
一般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章 农业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
四、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一般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和特点



第二章 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的特征及应用 
 

第二节 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一、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二、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三、生物化学分泌物在种间关系上的应用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及应用
一、群落的数量特征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三、群落的时间结构特征
四、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
五、群落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特征-演替
六、生态位的定义及生态位原理的应用
第四节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的概念,生态对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种群的调节机制,生物种间关系的应用,生物群落结构理论及其农业应用,群落演替
一般掌握:种群波动的概念和类型, 
一般了解: 种群的增长模型,顶极群落理论的应用
 

第三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一、环境因子的概念与组成
二、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生态作用
一、草原、森林、淡水、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
二、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三、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
一、生态适应的概念
二、生态适应的形式—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环境因子的概念及其分类、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生态型、生活型、生境和生态位
一般掌握: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一般了解:农田生物的生态作用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途径

一、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途径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

一、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的概念

二、初级生产能量转化的含义

三、人工辅助能对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能量转化的效应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及其作用

五、提高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

一、人工辅助能投入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

三、农业生态能流的调控途径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林德曼定律;农业生态系统能量传递途径与转化的实质;人工辅助能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与调控途径。

一般掌握: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食物链;食物网

一般了解:生态系统生产力、能量定律、能量分析方法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

2、种群的营养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3、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成群分布型中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4、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而种群的年龄组也分为幼龄组、中龄组和老龄组三个主要组别。

5、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6、种群的增长的类型分为: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和S型增长三种。

7、种群数量的年波动主要受物理环境、种群自身的生理因素两类因素的影响。

8、种群的空间动态主要包括:种群个体对空间的需要、空间结构、空间利用方式、扩散和迁移等四个方面。

9、扩散的方式包括迁出、迁入和迁移。

10、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有两类: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具体表现在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两个方面。

2、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量比关系。

3、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特性划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从其组分的性质可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生物组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5、非生物组分是指生命以外的环境部分,包括大气、水、土壤及一些有机物质。

6、根据人类干预程度,生态系统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7、光的生态作用具体表现在光质、光量(当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三个方面。

8、就植物而言,其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9、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形态有日光能、化学能、热能和动能等几种;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只有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才起生物学作用。

10、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是由24%的直射光,17%的来自云层的散射辐射,以及6%的来自天空的散射辐射组成。
 

1、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个类型。

2、正相互作用可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3、在温带的干旱地区,从山底到山顶植物分布依次为:干旱—荒漠带—荒漠化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冰雪带。

4、在热带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植物群落自下而上的垂直分布依次是: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雪带。

5、种群波动的调节有密度调节(种间调节、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种内自动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三种。

6、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是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7、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8、旱生演替系列是: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

9、水生演替序列是: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10、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
 

1、辅助能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各方面活动中所投入的能量,包括生物能(如劳畜力、种苗、有机肥料等)和工业能(如化肥、农药、机械、燃料、油、电力)等。

2、食物链的基本类型有捕食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三种。

3、生态金字塔有个体数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基本类型。

4、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生产。

5、次级生产包括: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

6、氮素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生物固氮、化学固氮。

7、氮素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挥发损失、氮的淋失、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

8、在立体农业中运用的主要原理有:光合作用原理、物质循环转化原理、生物互补原理、气候生态学原理、生态位原理等。

9、立体农业的类型可分为平原型(林木或果树与作物间作、旱粮分带轮作、蔗田棚式蘑菇立体种植)、山地立体农业、水域立体农业(淡水立体养殖、浅海滩涂立体养殖、低湿地立体农业)。

10、农业资源根据其来源,一般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自然资源根据其性质,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再生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非再生资源)。
 

1、农业资源的特性: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2、生态失调结构上的标志:一级结构缺损(一级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一级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二级结构受损(二级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及其特征,如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及群落层次结构等)。

3、生态失调功能上的标志: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

4、水体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

5、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包括:资源环境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等几个方面。

6、持续农业的三大目标是:保证食物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增加农业收入,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性循环。

7、光照时间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日照长度对植物繁殖特性的影响、日照长度与植物分布和起源有关、日照长度对植物的休眠和地下贮藏器官形成的影响。

8、水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水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水对生物分类的作用。

9、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促进了成土作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提高了土壤质量、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

10、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途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渔业资源、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本文标签:江西自考 农学类 2019年自考农业生态基础重点知识掌握汇总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jx.cn

本文地址:http://www.zikao.jx.cn/cj_nxl/21431.html


《江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